頭戴式設備才是可穿戴的龍頭老大:賭場遊戲心得

時間:2023-11-24 08:43:10 作者:賭場遊戲心得 熱度:賭場遊戲心得
賭場遊戲心得描述::2014年CES設置了腕上革命(Wrist Revolution)專區,展示了10家初創公司的智能手環、智能手表,可穿戴設備成亮點。一年后的2015 CES,可穿戴設備儼然已經成主角之一。你看,還有哪個巨頭不做可穿戴呢?連CES組委會都已經明確表示:可穿戴設備是下一代的偉大科技消費前沿技術。 一年時間,以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為代表的可穿戴設備迅猛發展。2014年全球手環出貨量大約1700萬枚,僅小米手環就賣出了100多萬枚,單天最高銷售超過10萬枚,從銷售數量上已經超過不少數碼設備品類、品牌,算是大放異彩了,也讓到第三季度還只有50多萬的智能手表相形見絀。隨著萬眾矚目的AppleWatch終將出貨,2015年,毫無疑問,會是手表年。萬眾矚目的AppleWatch終將出貨,憑借蘋果強大的供應鏈管控能力和生態鏈整合能力,必將掀起一股買買買的風潮,復制iPad的銷售奇跡,達到千萬級也未必沒有可能。 這一切,似乎預示著從2014年CES開始的腕上革命(WristRevolution)即將取得階段性勝利。但別太激動,現在智能手表還只是戴在手腕上的通知中心,功能有限,對人類能力的增強有限。這也不奇怪,畢竟從產品定位來看,一開始就是手機的第二屏,是手機的附屬。 手機的第二屏不能取代手機 現在的智能手表,主打消息通知和健康監測兩大功能,看似實現了智能手機信息以外的其他技能。但消息通知,是現在智能手機功能的直接延展。隨著傳感器的小型化、廉價化,健康監測相關傳感器很快會成為手機的標配。從功能上來講,現在的智能手表只是手機的第二屏。從Pebble開始,到現在備受推崇的Moto360、萬眾期待的AppleWatch,都只是戴在手腕上的通知中心。 作為手機的附屬,智能手表“沒有腦子”,運算主要依靠手機,除了消息通知,很難實現更多的功能。以Moto360為例,在手表端提出導航需求,手表將需求提交給手機處理,手機調用地圖服務,運算出結果,再將結果反饋給手表。這不僅解釋了,為什么有些服務會有些延遲,更預示著未來的智能手表突破有限。 賦予手表計算能力,就意味著續航大打折扣。大多數的智能手表都使用的是130Miliamp電池,讓一個燈泡堅持30分鐘到1個小時的時間,如果要在上面跑A9的處理器或者游戲,你懂的…… 依靠手機,就必須有和手機通信的機制,低功耗藍牙是目前最主流的連接方式。這就導致了手機電量下降快,手表續航能力有限。另一個問題,就是距離。當手表離開手機一段距離時,智能手表就真的只是塊表了。 本地計算、電池續航這些問題在未來都是有可能解決的。但人機交互方面的反人類體驗則是智能手表無法解決的硬傷。 從數碼產品發展史來看,絕大多數電子類產品的屏幕都是在bigger than bigger,越來越大。我們花了十多年,才用上了6寸彩色大屏,走上“食物鏈的頂端”,再讓我回到諾基亞功能機時代,用讀短信的體驗處理信息,你真的還能接受么?連蘋果都放棄了三年來的傲嬌,推出了5.5寸大屏手機。 小屏幕也限制了手表端的輸入。現階段,手表是信息的出口,還不是信息的入口。我可以看到郵件通知,卻無法回復,這絲毫不會像宣傳的那樣減少我的信息焦慮,反而加重了我的負擔。微軟開發了智能手表的輸入法,這塊小屏幕還是太折磨人。有人在做語音輸入,且不說現階段輸入的準確率不高、分析時間長、噪音干擾大,就是想到在公共場合對著手表自言自語,看起來就傻透了、還涉及隱私等問題。 再說了,還要長時間抬著胳膊,會累,不知道有多少人愿意這么干呢。如果每天有3-4個小時在用智能手表處理信息,在得“鼠標手”之前,我一定會先患上“手表臂”。 這所有的一切,決定了手表注定只能是智能手機的第二設備,即使有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和功能被添加進來,也不能將其想象力的上限拔高。 手腕上的計算機已經有不少公司嘗試過了,當你今天在這篇文章里看到這些名字時,他們都已經停產了。你可知道微軟的“MSN智能手表”?你是否聽過FOSSIL的Abacus腕上PDA?他們從未進入大眾的視野,更不用說流行起來。腕戴式的設備,最終很難成為那一部主要的計算設備。 人類80%的時間將放在“第一設備”上 手表的遭遇告訴我們,現在提下一代隨身設備的問題,似乎為時過早,智能手機看起來正如日中天。不過,從科技發展角度上來說,智能手機的被取代是早晚的事情。任何一個行業都具有它的產業周期,都要經歷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發展演變過程。這一切只是取決于時間和供求。 根據IDC預計,2014年明年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將達13億,但2015年很可能為14億,盡管絕對值仍然非常大,但是復合年增長率已大幅回落至12.2%,增速放緩,智能手機的高速發展期很可能結束。 我們每天都處于信息過載的狀態中,單純憑借人的器官已經無法完全接受、篩選、處理信息。所以就有了計算設備。互聯網時代的PC,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手機,都是這樣的輔助性信息篩選、處理機制。歷史經驗表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是稀缺資源。同一時間,往往只能擁有一臺主要的計算設備。 這符合所謂的80/20原則。十年前,手機上網搜索還只是信息檢索的輔助手段,但據說在2014年第二季度百度移動搜索請求量份額達到75.2%。從很多方面來說,iPad是比iPhone更優秀的設備,有更大的屏幕和續航能力。但是它的使用受到iPhone的嚴重擠壓,銷量和活躍度也一路走低。 從科技發展的規律來說,取代智能手機的這款設備應該具有這樣幾個特性:首先,這款設備一定具有手機的通訊功能,在功能上具有替代性;其次,這款設備一定擁有更簡單的人機交互,比如從PC到手機,少了開機的過程,從手機到這款設備,很可能是少了解鎖這道程序;第三、這款設備還應該能獲取手機端無法獲取的信息,比如設備周圍人和環境的信息;第四,這款設備應該是比智能手機更便攜。智能頭戴式設備無疑符合上面全部的條件。 頭戴式計算設備 頭部是認知的重要部位:有高速運轉的大腦,處理信息,運籌帷幄;有心靈的窗戶眼睛,據說人獲得的90%的外界信息都來自于這里,一半以上的知識都是通過它獲取的;有能聽八方的耳朵,輔助眼睛獲取額外的信息。頭部的運動往往代表的是注意力的轉移,監測頭部運動往往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新的信息。 以智能眼鏡為代表的頭戴顯示設備,首先可以突破手機解鎖的限制。人與智能手表的信息交互,是被動式的,需要眼睛重新“聚焦”,由其它地方轉移到手表屏幕上,本質上與人從手機上獲取信息無異,只是少了解鎖。智能眼鏡對信息的呈現則是主動的,可以隨時隨地將信息主動推送到眼前,少了一步獲取,交互最自然。 此外,通過頭戴顯示設備的形式,信息可以以沉浸式的效果獲得,以Oculusrift為代表的虛擬現實設備和以GoogleGlass為代表的增強現實設備都是頭戴式的。這樣一款偉大的可穿戴設備,應該是一款輕便但又強大的運算設備,實時運算出我見到的人和物背后的信息。比如,我見到了中關村大街,它會自動呈現這條街的故事和歷史變遷;我看到了一個包包,它會默默的搜索、比價,然后告訴我我應該去這家網店下單;我遇到了一個帥哥,它會自動人臉識別、搜索,調查請帥哥姓誰名誰,有沒有女票……要不然怎么能稱得上智能硬件領域的第一款iPhone呢? 智能手表的健康監測功能,主要包括計步、心律監測、體溫檢測、睡眠監測等,通過接觸耳朵也都能實現。計步主要是基于3軸加速度傳感器來實現,與放置的位置無關。 現在智能設備測心率主要是采用光電法,利用光電傳感器,檢測經過人體血液和組織吸收后的反射的光強度,描述血管容積在心動周期內的變化,然后通過一個數字信號器(DSP)處理除去外界光線等干擾因素,計算出心率數據。耳朵噪點少,心臟近血液新鮮,又有頸內動脈系統和豐富的毛細血管,測量數據更為準確。 動脈系統和豐富的毛細血管,測量數據更為準確。人體的溫度有一個主要控制中心,是位于下丘腦、中腦、延腦及脊髓中樞體溫控制中心,而耳朵的鼓膜與下丘腦靠近并由同一血管供應血液,所以耳溫能最快反映體溫控制中心的溫度變化,準確顯示身體的核心溫度,比腋溫、口溫或肛溫更為準確。據說,通過耳溫測量體溫中世紀時就被用于臨床。 監測睡眠最為準確方式依次為腦電波檢測、心率檢測、體動檢測。頭戴式設備是最有可能實現腦電監測的。不僅是腦電波技術,腦機接口等尖端技術也必須是在頭部才有可能實現。 頭戴式設備需要解決的難題 如果你堅持看完了上面那么多信息,第一反應估計是想到了GoogleGlass,它做了嘗試,但舉步維艱。但GoogleGlass的今天,并不能代表頭戴式計算設備的明天。站在GoogleGlass的肩膀上,我們可以看到電池續航、云端計算能力、低功耗連接技術、應用生態等問題都在制約這款設備的發展。 電池 電池電量無疑是這款下一代計算設備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電池的密度、形態將決定產品的最終的外觀結構,電池的續航能力、充電時長會直接影響到產品的離線邏輯。當電池的密度足夠大、可以做到柔性形態,這款頭戴式設備就可以是任何形態了,既可以是眼鏡,也可以是頭帶。當產品的續航能力在實時使用時可以達到一天,或者當設備需要從身體上拿下來充電的時長可以短到忽略不計時,這款產品變可以基本上不用考慮離線問題。 可喜的是在電池方面,最近確實有不少激動人心的進展。今年上半年,美國萊斯大學的化學教授JamesTour和他的同事研發出了一款大容量電池,比紙還要薄,可彎曲折疊,未來很可能幫助電子設備瘦身、塑形成功。快速充電問題已經有不少公司在做了,比如以色列公司StoreDot開發新型生物半導體充電技術,可在30秒內完成手機充電;一款叫Legion的產品,能縮短92%的充電時間,在Kickstarter上眾籌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些都最終有可能使得設備實時在線。人體自身發電,也未必沒有可能,加利福尼亞大學的研究員,最近研究了一項新技術,可以將汗水轉化成電能。 云計算 當進入到下一代計算設備的時代,計算負荷會以十倍、一百倍甚至一千倍時的速度增長,本地很可能無法完成海量數據的處理,這些計算很可能是在云端完成的。可穿戴設備不智能,表明來看是產品還缺少計算和決策能力,本質上還是云服務欠缺。做產品的公司缺少云計算的基因與能力,做云計算的公司又沒產品。 現在越來越多的數據分析公司都在開發基于云計算的數據分析平臺,利用云計算平臺的高吞吐能力,提高數據分析的效率,降低數據分析的成本。美國在過去幾年中,以云計算為技術的企業級應用在互聯網發展當中占據了半壁江山的地位,拿到融資的企業有不少,在各方面都積累了不少的經驗。 低功耗連接技術 現有的移動計算設備通信技術主要有Wi-Fi、BLE等。Wi-Fi支持一對多連接,但功耗大;BLE功耗低,但只能是一對一連接。當所有的計算設備都在云端時,設備與云端、設備與設備之間都需要通信連接。目前,支持一對多連接點藍牙5.0協議仍在推進中,LiFi等新通信技術的學術研究已經比較成熟,有可能有機會商用。 計算機視覺 圍繞信息,必須有殺手級的應用,最簡單的應該就是像上文提到的,實時提供你看到的物體背后的信息。而這樣的應用必須建立在3D建模、機器人視覺等技術的基礎上。Google的ProjectTango發貨了,對于3D建模無疑是個好消息,你所見到的即可以實時數字化。機器人視覺方面,已經有不少公司在研究圖片、物體的識別了。GoogleBrain現在已經可以識別出喵星人了,國內的BAT也在緊鑼密鼓的跟進,像face++的人臉識別已經用在了金融領域,格靈深瞳則在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信息交互方式 GoogleGlass的信息交互并不算友好,原因來自兩方面:一個是硬件上的,信息最終的展示屏幕不夠清晰還是單屏,很不自然;一個是軟件方面上的,真正能夠呈現的信息太少、太淺,還不如手機界面。它最終沒能增強人的能力,淪落成偷拍工具。 與之相比,我倒是比較喜歡百度的BaiduEye的思路。從宣傳的視頻來看,想要實現的也獨立的計算中心。你在一個博物館里看到一幅畫,設備可以感知你的視線駐足停留,然后立馬告訴你這幅畫的作者是誰,畫作是哪一年在什么地方畫出來的,這幅畫有什么背景故事,現在值多少錢。你在一家餐廳用餐,你拿起一瓶紅酒,那么BaiduEye就會告訴你,這瓶酒是什么品牌、有多少年份,出自哪個酒莊,目前市場參考價是多少,甚至還能告訴你許多關于紅酒的歷史、故事、人物、品牌,它還會提醒你許多喝紅酒的禮儀和講究,比如每次往杯里倒多少,用什么手勢端杯子,一次喝多少量,怎么碰杯。只不過,缺少屏幕或者其他實時的非語音輸出端,看起來像是一場公關活動。最終的消費者版本很可能還會是有屏幕的版本。 增強現實顯示技術 Facebook收購的Oculus,選擇了虛擬現實。但現階段,眩暈問題、便攜性差、缺少殺手級應用,都是其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三星的GearVR解決了移動便攜的問題,但還是需要借助手機作為計算中介。 初創公司也做了不少嘗試,比如被Intel投資的Avegant,目前已經發布了頭戴式顯示裝置Glyph,采用一種叫作VRD虛擬視網膜技術(VirtualRetinalDisplay),可以在沒有實體“顯示設備”的情況下,將圖像直接投射到用戶的視網膜上。并成功在Kickstarter上籌得100多萬美金。比如,法國公司Laster Technologies,擁有目前世界上可視質量最佳的光學可透視成像專利技術,可以將任何形式的信息(包括文本、圖像、視頻、3D模型等)呈現在智能眼鏡上。 雖然,這些公司至今都沒有推出消費者版本的產品,但說不定這其中就有頭戴式計算設備時代的大哥大或者諾基亞呢?
站長聲明:以上關於【頭戴式設備才是可穿戴的龍頭老大-賭場遊戲心得】的內容是由各互聯網用戶貢獻並自行上傳的,我們新聞網站並不擁有所有權的故也不會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您發現具有涉嫌版權及其它版權的內容,歡迎發送至:1@qq.com 進行相關的舉報,本站人員會在2~3個工作日內親自聯繫您,一經查實我們將立刻刪除相關的涉嫌侵權內容。